诸葛亮读三国

诸葛亮读三国

作者: 锦衣少年618

言情小说连载

言情小说《诸葛亮读三国主角分别是姜维诸葛作者“锦衣少年618”创作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剧情简介如下:第一章:天降奇书建兴五年蜀中风和日百花初成都城隆中旧居的书房一缕晨光斜斜洒落在檀木书案诸葛亮披一袭青手持毛静坐于窗案上摊开的是《六韬》《阴符经》等兵书典他眼神沉神情安仿佛一尊凝固千年的石忽闻屋后松风低几声鸟语掠诸葛亮起身披上外信步来到藏书此阁原为他旧日所藏书三千余多为先贤遗策与天下奇平日政务繁少有闲暇细今日偶得...

2025-04-11 23:34:01

第一章:天降奇书建兴五年春,蜀中风和日暖,百花初绽。成都城外,隆中旧居的书房内,

一缕晨光斜斜洒落在檀木书案上。诸葛亮披一袭青袍,手持毛笔,静坐于窗前,

案上摊开的是《六韬》《阴符经》等兵书典籍。他眼神沉凝,神情安然,

仿佛一尊凝固千年的石像。忽闻屋后松风低啸,几声鸟语掠过,诸葛亮起身披上外袍,

信步来到藏书阁。此阁原为他旧日所建,藏书三千余卷,多为先贤遗策与天下奇书。

平日政务繁忙,少有闲暇细阅,今日偶得清闲,便来翻检旧书,以佐思维之精进。

正当他翻阅架上古卷之时,忽见角落一层灰尘覆面之处,隐约显出一本封皮斑驳之书,

书面赫然题有四字:“三国演义”。字体古雅,却非晋汉之书法,

且纸张质地异于常见之竹简或帛书,似为异时之物。诸葛亮心中微动,俯身取之,翻开扉页,

字里行间竟将黄巾起义、董卓乱政、群雄并起之事详加叙述。“咦?”他轻声自语,

翻阅数页,书中对曹操、刘备、孙权、袁绍、吕布等人悉数描述,

人物性情、谋略布置、战役过程,俱极详尽,远非常人所能窥见之事。

甚至连某些密谋机宜、营中私语,亦被一一写出,仿佛亲历其境。诸葛亮翻至某页,

竟看到自己初出茅庐、三顾草庐之事。书中对其神机妙算、鞠躬尽瘁之形象,大加褒扬,

亦有叹息其“六出祁山而未能北定中原”之辞。诸葛亮读至此处,眉头紧锁,心中顿起疑云。

“此书之作者,既非蜀中文士,又非魏吴之臣,然所述之事多为未然之局,或犹未来。

其叙述之详,人物之精,非人间常识所及,莫非是天降神书?”他将书合上,深思良久。

又起身焚香净手,将《三国演义》置于案上,静心再读。日头渐升,庭中竹影婆娑。

书房之中,诸葛亮神色时而疑惑,时而震动,甚至眉间浮现淡淡惊惧。因书中所载,

不仅有过往历史,亦有将来战局。

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败”、“七擒孟获”、“火烧上方谷”,

这些他尚未全然亲历者,竟被娓娓道来,仿佛前尘往事。尤其让他心神震荡者,

是书中对蜀国命数的最终结局。虽未明言,但其文中叙述,

隐隐指向“蜀汉无力中原、终归败北”之局。他虽素知蜀弱魏强,但毕竟胸有万策,

志在兴汉,见此文字,心中不禁有若刀割。“若此书之言非虚,我岂非空负鞠躬尽瘁之志?

若其言可改,又岂可坐视天命?”他起身踱步,思绪如潮。忽忆《尚书》有云:“天命靡常,

惟德是辅。”又想《易经》之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心中便起一道念头:若此书为未来之人所写,今既落入吾手,岂非天机显露?

若能洞悉其中深意,或可转圜时势,改写命数!他再翻数页,越读越奇。

书中有“草船借箭”、“空城计”、“三气周瑜”诸策,皆与其谋略不谋而合,

仿佛作者早窥其心。更有许多逸事轶闻,

如张飞督造长坂桥、关羽义释曹操、赵云单骑救主等,俱非官方史籍所载,然事之合理,

文之生动,令人信服。“此书既不为正史,然其虚实相间,叙事之间隐含命理,

乃似半史半演之奇作。”他喃喃自语,眼神沉凝如水。时近午时,侍童送饭至书房外,

轻声叩门。诸葛亮挥手示意退下,依旧凝神于书。当日黄昏,夜色将临,他才合上书卷,

长叹一声:“天机若泄,岂可妄动?但若此书为天意所示,吾岂能坐视天下沉沦?

”他将书密藏于书柜最隐秘之处,又在案上写下八字:“观书有感,天命可改。

”然后入室更衣,持灯夜读,将书中每一字斟酌细阅,若有所思。自此,

诸葛亮的心境已有微妙变化。虽政务依旧不误,筹谋军国如旧,然其时常思索之,

不再止于朝夕之计,而着眼于“逆命改天、再塑乾坤”之大势。夜色苍茫,蜀中万籁俱寂。

诸葛亮对着那本“天降奇书”,眼神如炬,胸中似有烈火在燃。而命运的齿轮,也在这一刻,

悄然转动。第二章:书中异世自从得了那本《三国演义》,诸葛亮便似中魔障。

白日照常处理政务,但一有闲暇,便回书房细读,不舍昼夜。此书之奇,

已非文笔辞藻所能概述,而是其背后隐含的“异世视角”——一个旁观者的眼光,

俯瞰整个三国风云,以千年之后的胸襟裁决古今人物、战事成败。诸葛亮渐渐发现,

这本书的作者,既非魏晋之士,亦不似东汉遗民,而是以一种超脱时代的叙述方式,

将他与众多英杰放置在一个“演义”世界之中,不仅评述成败,更褒贬人性,似乎不仅记事,

更在“传神”。最令诸葛亮感触颇深者,是书中对刘备与曹操之形象描摹。刘备者,

书中称其“宽仁有度,喜结英豪”,但亦指其“屡败屡战,善哭善忍”,

颇有“悲情英雄”之意。诸葛亮深知玄德皇叔仁厚宽和,素有帝王之德,

但读到其“白帝城托孤”后竟被评曰“托孤不慎”,心中难免悸动。“若玄德果为不慎,

岂不陷吾于不义?若此评为实,我又何敢负其遗命?”至于曹操,书中则谓其“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一言定性,四海传颂。其奸诈多疑,果决狠辣,皆被淋漓描写,

甚至连“割发代首”“杀吕伯奢”之事,亦未放过。诸葛亮平素痛恶曹贼,

然今见书中将其智略、用人之术剖析入骨,心中不禁对其生出几分“敬敌之意”。

“果然奸雄也。”他合上书卷,轻叹一声,“然其人虽恶,其用兵用人之法,亦堪为借鉴。

”更奇者,在读至“火烧赤壁”一节时,诸葛亮愕然发现,

书中竟将此战之主谋归于“周瑜”,自己不过以“借东风”助其成势。

文中明写“孔明助东风,瑜火烧连营”,对周瑜赞誉颇多,对己则略有保留。“咦?

我明明为主谋者,书中却曰‘孔明暗助’,此何意也?”诸葛亮心念一转,

便明白:书中之作者,或许意在“平衡三国英杰”,不欲偏颇一家。

然其所写“瑜妒孔明”、“三气周瑜”诸事,又似为突出自己智高一筹,

令周公瑾气绝于战后。“此诚虚笔也。公瑾虽妒,然其才具亦不在吾下。”诸葛亮摇头一笑,

“若果如书中所写,周瑜竟被吾三气而死,未免失之于戏。”这一点,

令他首次强烈意识到:此书并非“实录”,而是“演义”。所谓“演义者”,

以史为骨、以文为肉、以情为魂,既存实事,亦含虚构。于是,他再次翻至书首,

细读“凡例”,见其中写道:“盖取其事迹所传,稍加修饰,以成一部英雄之传,非史也,

乃义也。”“非史也,乃义也……”诸葛亮低语重复,喃喃不已。他终于理解,

这本书不是“史官之笔”,而是“民间之思”。是后人以想象与道义勾勒出的三国世界,

是一段“异世之三国”。他不由自主地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被观看”的错觉。

就仿佛自己不过是某种“舞台”上的人物,一举一动都被后世评说。

自己的睿智、谋略、坚毅、忠诚,皆成了后人评书之料、小说之象。既令人振奋,

又令人茫然。“若此书为后人之演绎,吾之一生,岂不过是戏中一角?”他望向窗外,

眉宇间浮现前所未有的孤独。这份孤独并非源于对命运的恐惧,而是对“真实”的动摇。

他开始思考:——我所做的每一个决定,是否真是出于理性判断?——我扶持刘备,

鞠躬尽瘁,真能改变天下大势?——若如书中所写,蜀终难敌魏,

吾一切筹谋是否皆为无用之功?他猛地起身,走至案前,再度打开那本书,

翻至“上方谷失火”之页。此处记载:诸葛亮巧设伏兵,欲火烧司马懿于谷中,惜天降骤雨,

功败垂成。后人叹曰“天不助蜀”,将之视为天命不可违。“天不助蜀……”他眼神如刀,

“天命果真不可违?”这一刻,他心中浮现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若我能先于历史知晓结局,

能否更早布局,逆天改命?他将那本《三国演义》紧紧抱在怀中,仿佛怀抱着未来之钥。

他意识到,这不是一本可供闲读的小说,而是一把试图揭开命运奥秘的钥匙。它带来的,

不仅是困惑,更是机会。而在这机会之后的,是深不见底的代价。此后数日,

诸葛亮隐去锋芒,借政务之暇,悄然记下书中关键战役、人物动向、心理变迁。

他甚至开始在地图上推演书中未来战局,与现实已知局势一一对照,

尝试推导出新的战略方向。夜深人静时,他独坐灯下,低声喃喃:“若吾知曹魏之动向,

能否以逸待劳?若吾知蜀汉衰败之由,能否未雨绸缪?若吾知人心之变,能否令天下归心?

”他将这些问题,写于一卷素纸之上,题曰《对演义问天录》。而这本《三国演义》,

已非旁观之书,而是他最隐秘、最沉重的军策之源。成都的夜空,一如既往宁静。

但诸葛亮心中,却已翻涌起无法平息的波澜。而这波澜,将如涟漪一般扩散,

改变他对历史、命运与自我的认知。天命之战,自此揭幕。第三章:智慧的暗流春尽夏初,

成都的天气日渐燥热,府中花木繁茂,藤蔓密布于回廊之间,时有清风吹过,

似能缓解一丝心中的烦闷。诸葛亮自读得《三国演义》以来,内心波澜暗涌,虽外表如常,

但已非昔日从容淡定之相。昔日他以天人之智、运筹帷幄之术自负,

而今面对这部“窥见天机”的奇书,竟也时时生出茫然。他一面暗记书中内容,

一面密筹对策。但他深知,独自掌握这份天机,既是机缘,亦是负担。若使用得当,

可为蜀汉转运;若行差踏错,恐反成灾祸。于是他开始秘密试探,

在现实中小心印证书中所述之事,企图找出“命运”与“演义”之间是否存在可变之处。

这天清晨,他召见马良、杨仪、蒋琬等几位心腹,商讨边境军务。“近闻魏军蠢动,

夏侯尚、张郃皆屯于长安以西,疑有西进之意。”马良道。“若从陈仓进逼阳平关,

恐对我汉中构成威胁。”杨仪补充。蒋琬却眉头紧锁:“然则我军主力未备,贸然迎敌,

恐非良策。”诸葛亮微笑颔首,却未急于表态。

快掠过《三国演义》中关于“陈仓之战”的片段——此战正是蜀汉北伐初期的一场重要战役,

书中记载,他遣赵云佯攻祁山,而命魏延从小路奇袭陈仓,然因魏将郝昭守城坚固,

终未能攻下。他顿了顿,眼神微动,道:“陈仓城高池深,守将郝昭又乃魏中坚将,若强攻,

恐伤我军锐气,不若……设疑兵诱其误判,我军则可伺机深入。”众人一惊,

蒋琬疑道:“丞相此言,莫非早知郝昭为守将?”诸葛亮淡然一笑:“以魏之布置观之,

郝昭乃曹操旧将,素善守城,此时若布于陈仓,亦在情理之中。”众人闻言,

皆叹其深识敌情。然唯马良侧目凝视,目中隐含一丝疑惑。诸葛亮却知,此举虽小,

实为他首次尝试将“书中知识”投入真实战局。若郝昭果然守城,则书中所言不虚;若非,

则是误笔或可变之机。几日后,前线密报传来:魏将郝昭果然据守陈仓,蜀军攻势受阻。

诸葛亮掩卷沉思:“演义之言,似为实录。然我若依旧照此行事,岂不坐实‘天命不可违’?

须于此书之外,另寻变局之道。”于是他开始做出真正意义上的“改写命运”的尝试。

在下一次对策会议上,他破天荒地提出一项新议——启用“法正旧策”,绕过陈仓,

以小股部队偷袭武都、阴平之地,动摇魏军后路。此计为法正生前所提,因山路崎岖,

历来未被采纳。书中亦未有此记载。“魏人料我必攻陈仓,若出其不意,正可破其后防。

”众人迟疑不定,但见丞相神色坚毅,终点头应允。这一战果然奏效,魏军未及防备,

蜀军夺下武都,使得魏军不得不调兵回援。陈仓之围亦因而自解。捷报传来,朝野振奋,

而诸葛亮却独自于书房之中,点灯夜坐,心如止水。“命数虽定,然人智可争。

既然此书写我六出祁山、终无功而返,若吾改道行事,是否便可改写未来?

”他望向窗外明月,忽而心中一动。他想起书中一段:司马懿临终前,

将魏之基业交于司马昭、司马炎,终篡魏而代之。若能趁其未发,诛其根本,

是否便能斩断这一条命运之线?“书中有言‘司马懿能忍之人也,后必为蜀患’,

若我先行除之,则蜀命可延。”他心念至此,提笔写下三个字:“先诛懿。”而与此同时,

马良悄然求见。书房之中,烛火轻摇,马良面色凝重:“丞相,近日下官观您处事之法,

似有异于往日。明攻陈仓而转袭武都,精妙非常。然此谋之神,非寻常推演所得。

下官斗胆一问——丞相,是否得了某种……天机?”诸葛亮微微一震,沉默片刻,

终开口道:“你果然看出来了。”他从案下缓缓取出那本《三国演义》,交予马良。

马良翻阅数页,面色由惊转凝,由凝转疑,最后肃然起身:“若此书为真,则天下之变,

皆可逆算。然丞相……您可知此书若落于曹魏、东吴之手,将如何?

”诸葛亮目光如炬:“故吾藏之密,慎之又慎。此书于我,是谋略之钥,于敌,是灭国之刃。

”马良长叹:“此书既在,智慧已非平流。世间之局,将入深海。”此后,

蜀中政事、军机、布防皆悄然有变,宛如暗流涌动。诸葛亮再不局限于“演义”之内,

而以其为镜,审视命运,重绘棋局。天命已书?未必。只要人心未死,智慧未穷,

命运这场博弈,还未落子终局。第四章:命运的对话自采纳“绕陈仓攻武都”一策大胜之后,

诸葛亮心中所设“书中之外的棋局”终于初见端倪。演义虽为镜,

但他已开始以己智补缺、逆行改命。然而,就在这时,他却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梦境。

那是一夜夏雷初歇、天地微凉的夜晚。诸葛亮独坐书案,

翻读《三国演义》至“六出祁山、五丈原归天”一节,

读至自己因积劳成疾、油尽灯枯、星落天罡而终,一口气竟卡在胸口久久不得喘息。

忽而眼前一黑,陷入沉沉昏睡。梦中之境,与现实无异,竟是五丈原帐中,黄土漫天,

战鼓低鸣。他立于营中,却见帷幕之前,坐着一个与他一模一样之人,衣冠整齐,手执羽扇,

正执笔于案,写着什么。诸葛亮惊异莫名:“汝是谁?”那人抬首,眼中泛出无尽沧桑之意,

缓缓道:“我,正是你。”“你是我?”诸葛亮皱眉,“你是何处之我?”“我是书中之你。

”那人微笑道,“是后人眼中之诸葛孔明,

是《三国演义》里那位鞠躬尽瘁、智计无双、星陨五丈原的‘武侯’。”诸葛亮心中一震。

他望着那人,

定格的自己”——在后人笔下被钉死在忠义之巅、英才无敌却终究无力回天的“理想化身”。

“你……真是我?”他低声问。“是你,但也是你之外。”书中诸葛亮轻摇羽扇,

“我是被叙述的你,被铭记的你,被定义的你。我的一生,无论喜怒哀乐,

皆由笔墨操控;我的决策、命运,早已被安排。而你……你是尚有选择的你。

”诸葛亮沉默片刻:“你可知,我得你所在之书,正在改写未来。”书中之他抬起头,

目中闪过复杂光芒:“你所改者,不只是未来,亦是在撼动‘命运’之轮。”“命运?

”诸葛亮冷笑一声,“若命运如书所定,那我生而何用?布衣之时便已知归宿,

又何必韬光养晦?既然我有书在手,焉能不行其变?

”“但你可曾想过——此书之所以流传千载,不在于你成败,

而在你‘忠诚、智慧、担当’的形象。若你脱离了这些,便不再是‘诸葛亮’。

”“难道我注定只能死于五丈原?注定看着蜀汉衰亡而无可奈何?”书中之他沉默良久,

方道:“有些‘你’,是为万世而活;有些‘你’,是为一时之胜负。你如今走的路,

虽可逆天,但或许也将脱离了‘你’的本质。”诸葛亮缓缓坐下,凝视着对方,良久未语。

他知道,这不只是一场梦,而是他与“理想化自我”的一次对话,是命运之下智慧者的内省。

他抬起头,目光坚定:“我不会忘了为何出山,不会忘了隆中一诺,更不会忘了白帝城托孤。

若命运不可改,那这智慧、这勤勉、这忠义,岂不成了笑话?我宁负天,不负人。

”书中之他微笑了,那笑容中仿佛蕴含着千年风云。“既如此,便走你的路吧。

我只是想提醒你——书可为镜,不可为枷。你握的是未来,不是剧本。”诸葛亮起身,

执扇一礼:“多谢赐教,吾已明白。”那一刻,梦境如风而散。诸葛亮猛然惊醒,

已是晨曦初照,帐外鸟啼声声。他身披衣袍走出书房,只觉神清气爽,恍如新生。

他取来笔墨,将梦中所感一一记下,

题名为:《问己录》录中最后一行写道:“与书中我对语,知此身虽凡,

心可逆天;非为违天命,乃为不负此生。”从那日起,诸葛亮更加小心谨慎地使用书中信息。

他不再照抄照搬,而是以书为镜,以己为笔,步步为营,寻找那条既能守道,

又能胜天的微妙平衡之路。他再不畏惧书中所书结局,因为他已知道:哪怕无法改写历史,

也要在尽力之后,书写一个不同的“诸葛亮”。而这一份觉悟,

将成为他逆命之战真正的起点。第五章:逆天之策梦醒之后,诸葛亮静坐一夜。天微亮时,

他已在书案前排布出一幅新的天下地图,周围堆满兵书、地志与旧策草案。

他反复盯着南中一带的地形,目光越来越深沉。在《三国演义》中,

南中之战是他北伐之前的铺垫:七擒孟获,虽得南中归心,但耗费精力甚巨,

拖延了北伐节奏。史书与演义皆言其“平蛮有功”,但也正是自此之后,六出祁山,

皆无功而返。若从结果而论,这段“南征”似乎无足轻重。

但诸葛亮却从书中读出了另一层意蕴——孟获,是一位可以“用心服人”的对手,

是南中千里蛮地唯一能统众之人。“若得孟获不只是归顺,而是成为一股可独当一面的力量,

未来或能改变北伐形势。”他取来兵籍与人事档案,

将南中诸将、首领、酋豪的资料逐一查阅。越看越觉得,这一方蛮地若能激活,

或可成为真正的“后翼支柱”。而这一次,他要提前出手。“书中记孟获之事,

在魏明帝黄初年之后,彼时魏未曾入蜀,南蛮尚未反叛。若我提前入南,未雨绸缪,

或可伏后大计。”他唤来杨仪与魏延,命其备调南征兵马之册,

并亲自修书与李恢、马忠等驻守南地之将,命其暗中调查孟获、祝融及其部族动向。

杨仪闻言大惊:“丞相,今边境虽不稳,魏未大举,我军本应积储兵力、筹备北伐,

何故反先动南蛮?”诸葛亮一笑:“南中虽远,地险人悍,若无强势驾驭,一旦北伐发动,

后方动荡,则我腹背受敌。今乘其尚未有异动,先予制之,实乃先手之策。

”魏延却眼露精芒:“若南蛮真服,不啻得一猛虎之助,能否使其随军北上?

”诸葛亮看他一眼,语气低沉却笃定:“此正吾意。”二人闻言俱震。这一次的南征,

显然已不再是“平定蛮乱”那么简单,而是一次提前布下的“命运变数”。而这一点,

正是《三国演义》中未有之“奇手”。南征军机一启,诸葛亮亲自督军前往南中。这一次,

最新章节

相关推荐
  • 为他穿上婚纱
  • 我是杀手,你请我做保镖小说
  • 笔仙诡局
  • 直播圈钱,榜一大哥大姐们就宠我!
  • 爱做瑜伽的岳母
  • 只待千帆尽陆灵玲出拘留所后续
  • 我为你穿婚纱
  • 阎王夫君送我下地狱
  • 穿越却沦落为冷宫弃后
  • 上门后,我被男友妈妈赶出家门
  • 小姨说我爹死娘不要,我彻底和娘家划清界限
  • 皇帝被卖到南风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