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红烛惊魂夜——红烛垂泪映着鎏金喜帐,沈昭华攥紧绣金鸾凤的袖口,
指节在盖头下泛着青白。门外传来侍女刻意压低的私语:"听说王爷在宴席上滴酒未沾,
怕是连交杯酒都不肯饮......"话音未落,雕花木门被掌风震开。
玄色云纹锦靴踏过满地碎琼,带着松香与雪意的气息扑面而来。沈昭华透过盖头缝隙,
看到那人腰间悬着的羊脂玉佩与三年前兄长凯旋时,先帝赏赐的那枚如出一辙。
"王爷......"盖头倏然被玉如意挑起,萧景容的面容在烛火中明灭不定。
传闻中暴戾阴鸷的端亲王,竟生着双春水凝烟般的桃花眼,
只是此刻淬着冰棱:"沈姑娘可知,你兄长此刻正在北疆与狄人血战?"沈昭华喉头一紧。
三日前那道赐婚圣旨送到将军府时,兄长的银枪正挑着狄族大将的头颅。
皇帝抚着玉扳指笑叹"沈卿忠勇",转头就将她指给传闻中好男风的端亲王。"陛下说,
这是给沈家的体面。"她盯着玉佩上熟悉的螭纹,突然嗅到一丝血腥气。
那玉本该随着先太子葬入皇陵,为何会出现在萧景容身上?冷香陡然逼近,
萧景容的手指捏住她下颌。这个在外人面前连衣角都不肯让人触碰的王爷,
掌心竟有一道深可见骨的刀疤:"体面?沈姑娘不如猜猜,令兄的捷报和你的婚期,
哪个先到紫宸殿?"窗外传来梆子声,萧景容突然松开手。他取下玉佩扔在喜榻上,
金线绣成的并蒂莲顿时染了血色:"从今日起,你住东厢房。""王爷是要坐实断袖之名?
"沈昭华攥住玉佩,冰凉的触感让她想起兄长出征前夜。也是这样冷的月光,
兄长将半枚虎符埋进梨树下:"若我三月未归,你就带着虎符去北疆找徐副将。
"萧景容的背影在月门处顿了顿,锦袍上的银蟒在暗处泛起幽光:"王妃不妨去书房看看,
西墙第三格暗匣里的画轴。"他侧脸浸在阴影中,声音轻得像叹息:"毕竟这王府里,
多的是比断袖更有趣的秘密。"五更鼓响时,沈昭华摸到了暗匣中的青铜钥匙。
画轴展开的刹那,墨色勾勒的面容让她险些打翻烛台。画中人身着东宫仪制朝服,
眉间一点朱砂,赫然是她那"战死"三年的未婚夫——已故太子伴读谢明允。
泛黄的宣纸右下角,题着句斑驳的小楷:"永昌七年春,与子同舟。"正是兄长笔迹。
红烛摇曳,沈昭华的心绪如乱麻般缠绕。画轴中的谢明允,
那熟悉的眉眼间藏着多少未解之谜?她缓缓将画卷收起,指尖触碰到右下角斑驳的小楷,
仿佛能感受到兄长在写下“与子同舟”时的沉痛与决绝。次日清晨,薄雾笼罩着王府,
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寒意。沈昭华身披素色外袍,悄悄来到书房。
昨夜萧景容提及的那个暗匣似乎隐藏着更多秘密,而她的直觉告诉她,
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政治联姻,更是一盘牵涉皇室、朝堂与边疆的复杂棋局。然而,
当她推开房门时,却发现萧景容早已等候在此。他站在窗前,手中握着一卷竹简,
目光深邃如渊。“王妃起得真早。”他的声音带着几分戏谑,
“想必是被画轴中的内容惊扰了清梦?”沈昭华抬起头,
直视他的眼睛:“王爷既然知道这么多,为何还要让我嫁入府中?
”萧景容唇角勾起一抹冷笑:“因为有些事,需要一个合适的棋子来完成。而你,
恰好是最合适的人选。”话音刚落,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侍从匆匆赶来,
低声禀报道:“王爷,北疆战报传来,沈将军身陷重围,情况危急!”沈昭华脸色骤变,
刚要开口询问,却被萧景容拦住:“此事我会处理,但在此之前,
我希望你能答应我一件事——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离开这座王府。
”2 密函藏玄机三日后,一封密函悄然送至沈昭华手中。信封上没有署名,
只有一枚精致的朱砂印,正是画轴右下角的标记。展开信笺,寥寥数语跃然纸上:“昭华,
勿忧。吾已脱困,正往南归。待时机成熟,自会相见。——明允”沈昭华握紧信笺,
心中五味杂陈。她终于明白,这一切并非偶然。从赐婚圣旨到端亲王的刻意安排,
每一步都像是精心设计好的棋局。而她和兄长,不过是其中两颗重要的棋子。与此同时,
朝堂之上风云涌动。太后以“稳固边疆”为由,要求皇帝加派援军前往北疆,
同时提议派遣一位亲信大臣监督前线事务。这一举动立刻引发了朝臣们的激烈争论,
有人认为此举意在削弱沈家势力,也有人怀疑背后另有隐情。就在众议纷纷之际,
萧景容突然宣布闭门谢客,声称身体不适。然而,沈昭华却注意到,
他每日都会派人送出几封加密信件,目的地直指北疆。显然,这位传闻中好男风的王爷,
正在暗中筹划着什么。某夜,月光如水,沈昭华再次踏入书房。这一次,
她主动问道:“王爷究竟在等什么?”萧景容放下手中的茶盏,
缓缓说道:“我在等一个机会,一个足以颠覆整个棋局的机会。”时间一点点流逝,
转眼已是冬至。北疆的雪越下越大,而紫宸殿内的气氛却愈发紧张。皇帝接连收到多份奏折,
均指向同一件事:沈家军内部出现叛徒,导致粮草短缺、士气低落。若再不采取行动,
恐怕整支军队都将覆灭。就在这时,沈昭华收到了第二封密函。这次的内容更为详细,
不仅揭露了叛徒的真实身份,还提到了一个关键人物——太后的心腹宦官刘公公。原来,
此人早在数年前便潜入沈家军,通过贿赂和威胁手段收买了不少将领。沈昭华攥紧密函,
脑海中浮现出无数可能性。如果这些证据能够公之于众,或许就能洗清兄长的冤屈,
甚至揭开东宫血案的真相。但与此同时,她也意识到,这是一场极为危险的游戏。一旦失败,
不仅自己难逃一劫,还会连累兄长和整个沈家。正当她犹豫不决时,
萧景容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王妃可曾想过,有时候冒险也是一种智慧?”沈昭华抬起头,
看着他那双桃花眼中闪烁的光芒,忽然明白了什么。或许,
他们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利用与被利用。在这个充满权谋与背叛的世界里,
唯有彼此信任,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翌日清晨,沈昭华决定亲自前往北疆。
她带上兄长留下的半枚虎符,踏入了那个风雪交加的冬日。她的步伐坚定而沉稳,
每一步都像是在诉说着她内心的决绝与勇气。北疆的寒风如刀割般刺骨,
但沈昭华的心却比这风更冷、更坚。她知道,此行不仅是为兄长洗刷冤屈,
更是为了揭开隐藏在重重迷雾之后的真相。那封密函中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把钥匙,
逐渐开启了一扇扇紧闭的大门,让她看到了一个更为复杂和险恶的世界。当她抵达北疆时,
眼前的景象令人心惊胆战。白雪覆盖的战场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无数士兵的尸体,
他们的脸上凝固着痛苦和绝望的表情。沈昭华的心揪成了一团,她深吸一口气,
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她明白,此刻的她不能被情感所左右,她必须保持清醒,
才能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棋局中走得更远。“沈姑娘,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沈昭华转过身,看到的是徐副将那张满是风霜的脸。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疲惫,
但更多的是见到故人的欣喜。“我们都以为你不会来。”“我怎能不来?
”沈昭华的眼神坚定,“这里不仅有我的兄长,还有我们沈家的荣耀。我一定要查明真相,
还我兄长一个清白。”徐副将点了点头,随即压低声音说道:“沈姑娘,
事情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我最近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事情,
似乎有人在暗中操控粮草的供应。而且,我怀疑这个人与太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沈昭华心中一震,她早就猜测到这一点,但现在听到徐副将的证实,
还是让她感到一阵寒意。她迅速整理思绪,问道:“有没有什么线索可以证明你的猜测?
”3 风雪夺宝战徐副将从怀中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递给了沈昭华。沈昭华接过纸条,
仔细一看,上面写着几个模糊的名字和日期,还有一些奇怪的符号。虽然内容并不完整,
但足以让她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这些名字和符号有什么特殊之处吗?”沈昭华抬起头,
目光炯炯地望着徐副将。徐副将叹了口气,说道:“这些都是负责粮草运输的将领和士军。
那些符号,据说是某种暗号,只有少数人才懂得其含义。我怀疑这些人已经被收买了。
”沈昭华眉头紧锁,她意识到,要想揭开这一切,就必须找到解读这些符号的方法。
她决定先从这些将领入手,逐一调查他们的背景和行为。与此同时,在紫宸殿内,
一场激烈的争论正在进行。朝臣们围绕着是否派遣亲信大臣监督前线事务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有人认为此举意在削弱沈家势力,也有人认为这是必要的措施,以确保前线的稳定。
太后坐在高高的宝座上,冷眼旁观着这一切。她的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笑意,
仿佛这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然而,她并没有注意到,在角落里,
有一个身影正悄悄地记录着这一切。这个身影正是萧景容派来的密探。
他小心翼翼地将所有的细节都记录了下来,并迅速传回了王府。萧景容收到消息后,
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知道,机会终于来了。几日后,沈昭华通过缜密的调查,
终于找到了解读那些符号的关键人物——一名曾经参与过东宫血案的老宦官。
这名老宦官早已退出了朝堂,隐居在偏远的山村中。沈昭华不顾路途艰险,亲自前往山村,
找到了这位老宦官。“你为什么要帮助我?”沈昭华看着眼前这位满脸皱纹的老者,
疑惑地问道。老宦官叹了口气,说道:“因为我欠已故太子一个人情。当年东宫血案,
我虽未直接参与,但也未能阻止。如今,我只想尽自己的一份力,为太子殿下讨回公道。